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影响柴油机喷雾数值模拟精度的若干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影响柴油机喷雾数值模拟精度的若干因素,采用通用商业软件FLUENT对柴油机喷雾特性进行了CFD模拟计算,分别研究了网格尺寸、喷雾粒子数和最大时间步长对油束几何形状及油束贯穿距的影响.结果表明,网格划分的精度和喷雾粒子数量的多少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油束的几何形状有直接的影响,网格尺寸过大或喷雾粒子数过少则喷雾几何形状失真.最大时间步长对数值模拟的精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是比较小的.  相似文献   
72.
Recent scholarship has largely ignored systematic differences in the existential threats that nuclear-weapon possessors pose to other states. This study theorizes that the capacity to pose existential threats shapes nuclear-armed states’ willingness to use military force against one another. We explore three hypotheses regarding how nuclear-based existential threats can deter conflict or encourage it, including under the conditions proposed by the stability–instability paradox. We rely on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nuclear-armed dyads from 1950 to 2001 and employ the Nuclear Annihilation Threat (NAT) Index to capture variation in the existential threats nuclear-armed states pose to one another. We find that being able to pose an existential threat to another state emboldens potential initiators to use military force but does not deter attacks. The emboldening effects are particularly strong under the hypothesized conditions of the stability–instability paradox. Our study provides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ongoing debates over the political effects of nuclear weapons.  相似文献   
73.
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采用主从接触算法模拟桩-土相互作用、修正剑桥模型作为土体本构模型,通过在桩顶施加竖向位移荷载以及合适的网格划分技术建立了较为符合压入管桩压桩实际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得到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压入管桩压桩产生的挤土位移场,对不同泊松比时压入管桩单桩挤土位移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泊松比时竖向和水平挤土位移场沿深度方向和径向的分布规律趋于一致;土体泊松比的变化会对压入管桩压桩产生的竖向和水平挤土位移场产生较大影响;泊松比越大,压桩产生的竖向和水平挤土位移越大。  相似文献   
74.
为了研究土中爆炸作用下埋地管线的安全问题,利用AUTODYN-2D、AU?TODYN-3D程序,采用程序提供的流固耦合功能和网格映射功能,对爆炸地冲击作用下埋地管线的变形和破坏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不同爆心间距管线的应力峰值.将模拟计算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拟计算值与TM5-855-1手册理论计算值比较吻合,表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爆炸地冲击对埋地管线的作用是可行的,计算结果对地下爆破的安全施工和埋地管线的安全运行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5.
为了对钢制强化玻璃纤维制双层油罐贯通间隙空间进行优化设计,针对目前市场上主流双层油罐间隙空间的结构特点,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软件CFD,基于多相流流体体积模型,对双层油罐内罐发生渗漏后渗漏液体在贯通间隙空间的流动特点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液体在间隙空间流动时,其表面力对流动的影响占支配作用,体积力的作用可以忽略;当间隙垫片之间的距离≥0.8 mm,其对液体流动的阻碍作用开始减弱;主流双层油罐间隙空间的设计不合理,无法将油罐渗漏液体尽快引流到间隙底部。最后,根据液体在间隙空间的流动特点,对双层油罐间隙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6.
介绍了北斗、短波授时技术;对高稳恒温晶振及其频率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北斗卫星、短波无线电授时的高精度时钟系统;该系统通过利用北斗接收处理模块、短波授时接收模块得到的秒脉冲信号、时间信息,经过延迟修正处理、脉冲滤波、脉冲补偿、脉冲统计得到标准的秒脉冲信号,实现对恒温晶振频率的校准,获得一个短期及长期频率稳定度都比较优良的时间频率标准,同时利用校频后恒温晶振分频出的1pps信号对时间芯片进行校准,对外输出高精度时间信息;对恒温晶振校频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及部分模块电路图进行了说明,试验结果表明,在时间不长于1h内,频率准确度优于1×10-10;该系统实用方便的方法达到了将晶体振荡器校准到较高指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7.
讨论了营集火一距离射击的射击效率计算过程,给出了射击效率计算中对炮单独误差、连单独误差和营共同误差的积分在第一象限的积分表示.分析了在第一象限对单炮误差、连单独误差和营共同误差进行积分的有限区域,给出了营集火一距离射击效率计算的算例.从算例的计算结果分析,得出结论为:营集火射向一距离射击效率计算的计算间隔取H=0.6或H=0.8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78.
以一种高焓高压空气加热器为研究对象,对其冷却通道的流动和传热进行了三维数值仿真,冷却剂采用液态水,燃烧室和喷管分别采用不同的壁面材料,考虑壁面材料物性随温度的变化,并通过加热器热试验证了数值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气体辐射、冷却通道结构以及冷却水的流动方式对壁面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气体辐射对加热器燃烧室段壁面换热影响较大,对喷管壁面换热无明显的影响。在传热计算中,忽略气体辐射会引起较大的误差;冷却通道数和宽度存在最优组合,使得壁面换热量最大。冷却水的流动方式对燃气侧壁面温度影响较小,但对冷却液侧壁面温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9.
运送有毒物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有毒物泄漏引发水体污染,会造成严重影响。在分析污染事故的特点、危害的基础上,根据水力学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了有毒物泄漏水体后的转移弥散模型,即将控制水流的圣维南方程和描述有毒物迁移的对流弥散方程进行耦合。运用低数值耗散的半离散中心迎风格式求解方程,其结果可以预测污染河段长度和延续时间。最后,通过实例进行了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80.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摆盘和凸轮组合机构的双转子发动机功率传输装置。其结构简单、布置方式完全对称,平衡性好,能够通过凸轮控制转子的运动规律。为了分析和研究该机构的运行特性,建立了该机构的基本运动学模型,计算出了其运行轨迹,凸轮轮廓线等。分析了主要结构参数,如滚子轴线夹角和摆盘倾角,对其容积变化规律的影响。得出主要结论如下:滚子轴线夹角越靠近90°,气缸容积变化幅值越大。摆盘倾角与容积变化规律是成正比的,对于四叶片活塞转子而言,摆盘倾角最大可取值大约为65°。在实际中,滚子轴线夹角最好取90°,摆盘倾角要在留出足够叶片活塞厚度的前提下尽量去较大的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